东汉末年天下动荡,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想到董卓。如果没有他祸乱朝政倍顺网,汉朝或许还能勉强延续一些时日,不至于那么快就土崩瓦解。但事实上,历史走到这一步,并不是董卓一人能背下的“锅”,在他之前,还有几位关键人物同样推动了乱世的到来。
张角与黄巾之乱
东汉末年,道教逐渐成形。张角天赋出众,他创立的“太平道”是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,影响几乎遍布全国。当时百姓生活困苦,社会黑暗,许多人把信仰寄托在宗教上,希望借此寻得安慰。张角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,借助宗教争取民心,树立了推翻东汉的目标。
他领导的黄巾起义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宗教性农民起义。虽然失败了,却狠狠动摇了东汉的统治。为了平息叛乱,朝廷不得不把兵权下放,允许地方自行招兵剿匪。这等于为地方割据势力打开了方便之门,军阀混战的序幕由此拉开。黄巾之乱也让百姓心中反抗的火焰越烧越旺,从此大汉再难恢复昔日的威严。
展开剩余74%何进与外戚势力
“沐猴而冠,智小谋大。”这是曹操对何进的评价。
何进出身屠户,因妹妹入宫得宠才逐渐爬上高位。后来妹妹成为皇后,他也成为外戚领袖。黄巾之乱后,他被封为大将军,掌握兵权。汉灵帝死后,他顺势拥立外甥刘辩登基,权势越来越大。
何进的野心膨胀,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。然而何太后因与宦官关系密切极力阻挠。手足无措之下倍顺网,他听从袁绍的建议,召外军进京助威。结果引狼入室,把董卓这个西北悍将引来。何进还没来得及实现计划,就被宦官趁乱杀死。
宫中一片混乱,袁绍、袁术趁机率军屠灭宦官。外戚与宦官两大毒瘤同时被清除,看似大快人心,实则为董卓掌权扫清了障碍。何太后不久被毒杀,年幼的皇帝刘辩也被废黜,取而代之的汉献帝沦为傀儡,皇权彻底衰落。
袁绍与士族集团
“志大而智小,色厉而胆薄。”这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。
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,本就声望极高。他依附何进,为的就是利用外戚身份对抗宦官。灵帝一死,他就怂恿何进与宦官摊牌,目的其实是借机清除二者,让士族阶层独揽大权。
计划本来进行顺利,可董卓的出现打乱了一切。更让袁绍懊悔的是,这个董卓正是他自己引进京城的。董卓废立皇帝时,袁绍只敢装作反抗,最后灰溜溜逃走。虽然后来凭借名望当上了“讨董联盟”的盟主,但他心思根本不在中兴汉室,而是与袁术争权,导致群雄各自为政,天下彻底分裂。
刘焉与州牧制度
相比何进和袁绍,刘焉的名字没那么响亮,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深远地影响了大势。刘焉是汉室宗亲,黄巾起义后,他察觉天下必乱,于是打起了为自己寻找退路的算盘。他建议实行州牧制度,让宗室重臣担任地方主官,掌握军政大权。这个提议看似是为国家出谋划策,实际上是为自己铺路。
汉灵帝同意后,刘焉本想赴交州任职,却听说益州有“天子气”,便临时改口要去益州。结果,他顺利坐镇西南,成为第一个割据一方的诸侯。虽然刘焉父子没能真正成就霸业,但益州最终成了刘备的立足之地,建立了蜀汉政权。
州牧制度的推行,让地方大员权力空前集中,给割据势力提供了合法名分。随着中央权威崩溃,地方诸侯各自为政,国家再无统一可言。
乱世的开启
张角点燃了百姓的反抗之心,何进引狼入室,袁绍谋划失当,刘焉为己私利分裂国家。等他们一一退场,董卓便登上了舞台,成为背负骂名的“最终推手”。
他废立皇帝,独掌朝政,彻底断送了汉室的威信,也标志着割据乱世的真正到来。
——下篇将讲述:董卓这位“大冤种”是如何一步步走上不归路的倍顺网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